阅读:0
听报道
(这篇文章写于2002年3月,发表于2002年7月出版的《图穷对话录》。本文主题:中国巨变对中国人奋斗目标及幸福观造成的影响。这个主题,四年之后的今天,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公主的降临
2002年春节之后,一个我所景仰的朋友介绍他太太的妹妹来找我咨询留学问题。我以为是一次寻常而重复的咨询谈话,没想到,在黄昏中出现在我面前的妹妹,好象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公主,清秀新颖,恍若如梦地飘落到了我的办公室。
她的纤体,穿着幽雅的时装;她的玉肤,衬着璀璨的珍珠;她的四周,浮着袭人的芬芳;她的眼睛,对我忽闪忽闪,无声有声,好象星星从天上俯视人间,好象明珠在深夜浮出海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朋友说他的妻妹已经三十二岁,但我眼前分明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姑娘。看着她的女性魅力大放送,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的嘴巴有没有合拢,已经记不得了。
我说:“我只和绝望的学生谈话。象你这样让别人绝望的人,就不必浪费我的时间啦!”
我的话蕴涵着对她的赞美。孟若蕴本来若有所思的幻觉似的眼睛刷地亮了起来,她兴奋地说:“徐老师,谢谢你啦!不过这正是我要找你根本原因,其实我是很绝望的,我有许多问题要向你请教呢!你有多少时间给我?”
说完,她撩起袖子,瞅了瞅她戴在右手之上的最新款的蓝宝石劳力士时装手表。我承认,我挺庸俗的,居然窥测别人戴什么手表其实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到底能给我多少时间?”她再次追问:“要不我们一起吃饭?”
我心里输入的信息是:“能和你这样的美女一起吃饭显然是我的梦想”,但嘴里输出的词汇却成了:“对不起,我还有其他的安排,我们赶快谈你的事情,吃饭的事情就免了吧。”
我已经看到,孟若蕴居然要请我吃饭,可见她的问题很严重!
夜色渐渐降临,笼罩着我的办公室。白日无声无息的灯光渐渐显示出它无所不在的喧嚣,城市开始透明而浮动起来。孟若蕴娓娓说着她的人生故事,徐小平缓缓陷入了历史的沉思……
二,公主的离去
孟若蕴一个多月前刚从国外回来,专门到新东方学英语。我问她在哪个国家定居,她告诉我是丹麦:“特别小,特别没意思!”我这才理解,为什么我一见她,就闻见她四周浮动着异国风情的芬芳呢!
孟若蕴老家在昆明。1990年春,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孟若蕴,在一个亲戚的撮合下,认识了一个先她两年从国内移居丹麦的华侨。鉴于当时的情况,孟若蕴就轻率退了学,草草结了婚,匆匆去了丹麦。一去十年。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就知道她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说:“连大学都来不及读完,就离开中国去结婚,显然你的问题全都出在这里!出国为什么要那么饥不择食呢!”
“那个时候大家都想走嘛。哪象现在,人人都想回来!”孟若蕴哀怨地说。好象江主席、朱总理把国家搞得这么激动人心是个什么美丽错误似的。
1990年能够出国的人,当然是幸运的人。丹麦虽然那么遥远,但她那时的想法是离中国越远越好。那里不仅有黄油、羊角面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那里还有等待她去结婚生孩子的孟尝君!“孟尝君”是我给她的丈夫起的雅号。20岁的孟若蕴,带着少女如梦的憧憬,飞离了四季如春的云南,飞到了一年四季能够冻死买火柴小女孩的丹麦,开始了她长达十年的海外生活。
早春离家晚春归,丹麦未变中国新。孟若蕴再也没有想到,当有朝一日她回到这片她当年急欲抛弃而后快的土地时,她产生了人生最大的归宿感危机!
在丹麦,孟若蕴和丈夫携手奋斗,两个人硬是赤手空拳开拓出了一片小小的天空,经营着一个不错的汽车旅馆,过上了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不用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
谁说人们温饱必然思淫欲?中国的知识青年,温饱之后其实首先想到的总是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知识层次。十年之间,孟若蕴完成了生存奋斗,孟若蕴获得了丹麦国籍,孟若蕴得到了经济保障,孟若蕴和丈夫的感情从激情澎湃到心平如镜到最后进入平淡如水进而开始幻想外遇的危险阶段,她毕竟已经三十二岁了!
“在丹麦的生活,经济上确实是不错的。但精神生活就枯燥死了!天天唯一可以反复看的人就是我老公。但老公唯一的乐趣是等待客人光临。一看见客人他就高兴——不是因为“有朋自远方来”,而是因为有“钱”来自远方。客人来了,也没有什么话说。哎呀,烦死人了!”
孟若蕴把她的眉头锁了起来,象银行保险库的门那样地沉重。使得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十岁的她,突然间变成一个中年妇女,一下子苍老起来!她的表情,变得无比焦灼紊乱。我知道,这是Anxiety
attack,焦虑向她袭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孟若蕴焦灼,必有切肤之痛。我心里的预测得到了证实。我的心,等待着为她酝酿伤悲。
我看见:在那遥远的丹麦,一望无际的高速公路旁边,霓虹灯闪烁着一个巨大而孤独的M标志——孟记的Motel。汽车象星外人的飞船,在孟记Motel的门口无声地穿梭。偶尔有一辆车,象陨石一样落到了他们的前台,走出汽车的客人,说着火星人的语言,做着火星人的姿势,走进房间去干火星人该干的事。留下的货币,可以在地球上通用;但带走的喧哗,又使这里变成了广寒宫。男人没有事业就没有魅力——孟尝君看见太太身上日益闪光的服饰心里暗自钦佩自己,回过头来继续等待火星人的降临好为他的女人买更多的名牌物资。女人没人欣赏就不算美丽——孟若蕴瞧瞧镜子里面极少获得他人夸奖的姿色深深感到生活的无聊,低下头反复思考这样的日子到底是幸福还是苦役,到底是自由还是囚禁。
她从1997年第一次开始回国,从此一回而不可收,每年都要回来两三、三四次。在云南,她看见那里国际博览会后彻底改变了的城市形象,陷入了巨大的空虚。她又去了深圳上海北京。她产生了一种被生活欺骗了的感觉。难道自己过去十年白活了!她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回到国内,重新体味那种只有在国内才能获得的火热的人生感觉,重新寻找少女时期就埋藏在心里的那种梦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所谓价值,就是社会价值。在丹麦这样的地方,中国姑娘孟若蕴,除了做点开旅馆卖火柴这样糊口谋生的小买卖,是无法实现她所认同的社会价值的。
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爱自己国家更加不需要理由。巨变的中国,繁荣的故乡,沸腾的土地,富足的伙伴,已经给了孟若蕴许多理由先!
“在丹麦,你就是每个指头上都戴一只劳力士,也没有什么意思。谁也不认识你。异国情调其实看上个把月就足够足够了,没有必要一体验就是十年,再体验又是十年。我想回国!”
孟若蕴如梦似诗的眼睛看着我,简直令我害怕——我怕她在极度空虚中,把我当作她的祖国而爱上,虽然我知道这只是我自己常常产生的幻觉而已——我怕我的道德意志,顶多能够做一个姜太公,而达不到柳下惠的先进水平。
我用手在她眼睛面前晃了晃,把她唤回到现实中。我说:“别呀,你老公还在丹麦的旅馆开着空房间等你呢!客人不多的时候,你们肯定可以天天睡司机套房、吃奶酪。瞧,谁也动不了你的奶酪!多棒啊。”
我象父亲一样,对这个迷路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同情。
三,公主的失落
现实是残酷的。32岁的孟若蕴,虽然看到了后半生在中国寻求自己人生价值的生活方向和目标,但是,她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容易。贫穷的祖国母亲并不缺乏人口,她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孟若蕴出国十年,丹麦不想呆了,但中国也未必需要她。
她只有一年的大学读书经历,连个专科生、高职生都算不上。这种学历的人在这个年龄,加上是从国外回来的,能够做什么呢?她愿意做的工作,工作不愿意她做;工作愿意她做的,她不会愿意做。左右为难啊!这就是邯郸学步的现代经典注释。
于是她想读书。但是去哪里读呢?回国读,读什么?在国外读,去哪里?学什么?假如前十年她的人生道路走错了的话,她现在是再也不能承受任何错误选择的后果了。否则四十岁的她,一定会提前进入更年期。
最要命的是,因为生活在丹麦,虽然她的丹麦德语,能够读得懂安徒生童话,但却不会说英语。不会英语的海外华人,不仅走向不了世界,其实也难以回到中国。这也是她要命的困境之一。于是她决心卧薪尝胆学英语,从丹麦来到新东方。她决心学完英语读一个英国或加拿大的本科生,“据说有一些大学提供四年就能完成的本研联读,四年,就能获得硕士学位,专业主要是经济学或管理类”,所以她来找我咨询。
“徐老师,我要你给我一个主意,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去加拿大?还是英国?是继续读个书,还是不读?”
“三十二,加四,等于三十六”我在心里测算着,最后摇摇头:“别读这个。时间太长了。这个项目不适合你。”
“那你说我怎么办?”孟若蕴焦灼万分地看着我。
“让我想想”。我自信地思考着:“我一定有绝招,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我一定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一定能给你带来生命的转折。”我沉重地点头低语。开始为她的前途炮制配方。
四,公主的复兴
经过深思熟虑,于是我说: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回国发展、并且你老公也同意,我就坚决支持。对你来说,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人,出国只是为了回国。你们出国已经很长时间,已经实现了出国所追求的各种价值。能回来就早点回来。该回国时不回国,出国就变成了出家。就象你现在这样:在中国有国无家,在丹麦有家无国。成为一个国际边缘人,永远在中丹航线上来回飞翔,灵魂永远不能着陆。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你想回就能回得来的。这个国家并不需要你——你既没有为回国完成专业与技术上的提升,你也没有为回国做好精神和文化上的基建。你的学历太低,没有人会雇佣你——雇佣你的人肯定不会是好东西。我反对学历本位主义,但你这样既没有学位也没有技能的人,回国怎么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呢?所以你就会走投无路,倍感挫折。
“在国外这么多年,你们除了开汽车旅馆,还会什么?回来开汽车旅馆、大车店、骡马市、潘家园?死了这条心吧。在中国做生意,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如果不懂中国特色,你如何对付得了地痞流氓和领导干部啊!在丹麦十年,安徒生的童话看多了,你自己就成为一个童话主角,中国的故事就不会说了。没有学历,回国固然做不了专业工作;而没有中国经历,就连低档生意也做不成!
“考虑到你以上这两个缺陷,再加上年龄因素,我建议你回国‘留学’!”
孟若蕴倒吸一口气,睁大了眼睛,半天不说话。最后,她长长叹了一口气说:“徐老师,其实我也这么想过,但所有的朋友熟人,包括我老公,都反对这个想法。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来中国留学的!”
“谁说你是中国人?你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啊,你是丹麦人!”我严正指出这一点。
“你是丹麦国籍,这不可怕。但你的中文极其流利,这就很厉害。祝贺你出国这么久还没有忘记中国话!中国的名牌大学,为了走向国际化,正在大力招收外国学生。北大复旦都有类似的项目,费用也不贵(贵了谁来呀),入学也不难(难了谁考啊)。假如你想回国生活,丹麦护照没有意义,但如果回国读书,丹麦护照就保送你进入这些大学——这可是‘废物利用’啊!
“用这种方式,回到这个被你离弃但现在又想复归的土地,在这里完成你的学业。因为你中文好,很短的时间,你就可以得到你要的学位,得到一个你在国外用好几倍的金钱和时间也未必能够得到的名牌大学学历和中国本土经验啦!一举两得。而且没有丝毫语言障碍。你们简直赚死啦!那时候的满足感,可能会相当于汽车旅馆天天客满。
“如果不回中国,而是去英国加拿大留学,至少有下列几个不利之处:第一,对你而言中国文化会越来越生疏。既然你最终还是想回国发展,那么就不要南辕北辙。如果三十二岁上又要在国外继续居住四五年,你离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远,最后在文化上彻底和祖国离异。那时候你真的是想回也回不来了。
“第二个不利的地方是:在国外学的专业词汇全是英文,将来回国,你根本不知道相对的中文如何说,如何谈得上使用?什么是对冲基金,什么衍生工具,什么是二律背反,什么是Four
Play?Four
Play就是打麻将啊,麻将是不可以玩3P的。到时候你会处处感到自己真的成了一个火星人。在丹麦,你住在火星上,在中国,你成了火星人。这是什么人生!
“第三个坏处是:你从来没有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工作经验。一般的公司不会要一个没有经验的成年人。但如果你在国内读书的话,你可以边读书边找一个好地方去实习,这样毕业的时候,工作出路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快则两年,慢则三年,你就可以完成你的学业,实现你的就业,重新定位你的事业,在中国热土上,重新找到属于你的那一片土地,重新找到你的自信,加入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奇迹大军里,重新确立你在世界上的位置。到时候,你的魅力在中国,就可以大放异彩了,杨澜、倪萍、吴士宏这几个大娘,哪里是你的对手啊!祝贺你!”
我和孟若蕴热烈握手。孟若蕴丹麦一样冰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昆明的春风。
她站起来和我热烈告别。我所期待的她说不定会和我拥抱的事情也并没有发生。但是她说:“徐老师你知道哥本哈根吗?”
“知道呀,怎么啦?”
“我们的旅馆,就开在哥本哈根……”
我抢过话头说:“是吗,那下次去丹麦一定要招待我们啊”
“……三百六十里的地方”
她接着说:“徐老师知道哈根达斯吗?”
“知道啊,怎么啦?”
“我们的城市,就叫哈根达斯,那里接近北极圈,冰山很多,但冰淇淋的没有。”
我大惑不解地看着这个女孩子,她居然不哭!而我,听说这个离哥本哈根三百六十里而且并不出产甜蜜冰淇淋的哈根达斯小镇,眼泪已经在我的眼中盘旋了。
我看见,她和她的孟尝君,半夜三更起床点钱。他们点啊点啊,眼睛里慢慢出现了天堂的温暖,就象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着了她那弱不禁风的火柴。除了这么一点点虚幻的亮光,周围是无边的寒夜。这样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么一个美丽高雅、热情活泼、聪明向上、潜力无限的女孩子,怎么可以就这样度过她的一生?
孟若蕴和我握握手,向我告辞。夜色中,她象安徒生童话里的公主,梦一般离去,正如她梦一般地来临。但我似乎看见,在这个公主的身后,尾随着一个阴险的女巫,要剥夺她的幸福生活、要吹灭她的火柴。这个女巫,其实就是滥觞于八十年代、式微于九十年代、但至今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出国集体无意识。
五,为公主的思考
我为孟若蕴提供的人生设计,也许是独特的;但孟若蕴的人生问题,却带有普遍性。这个普遍问题是时代疾病,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1,
中国的巨变,使得出国人群的幸福比较体系和心理平衡机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如此前所未有地迅速和巨大,许多人意识到这个变化的时候,已经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孟若蕴只不过是这个落伍的队伍中,一个毕竟想挣扎着赶上来的人。孟若蕴的经济地位,是典型的西方中产阶级。但孟若蕴又是那种典型的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中国知识青年。她感到的失落,是典型的温饱之后的精神贫血。对于这八十年代出国的中国海外人群,在迅速崛起的中国面前,某种形式的回归,不仅是事业和金钱的出路,其实更是精神与心灵的归宿。
2,
出国人群失去的,往往不仅是中国机会,还有中国就业所需要的经验学历以及中国创业所需要的文化传统。缺少经验学历,尚可以苦读弥补;离弃了特色传统,则成为文化边缘人,在哪里都感到生疏。我为孟若蕴做的设计,就是根据她的这个危机,包含“学历和文化”这两种滋补品。让她在自己的国家,找到事业和人生的家园。
3,
无论是美德还是陋习,反正中国人走遍天涯,都永远惦记着自己的故土。尤其孟若蕴这样改革开放之后受到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以中国为他们实现自身最高价值的灵魂归宿。以世界为舞台的中国新一代人类,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往往有这样一种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过的世界观:他们走向世界,目的是要把世界当作自己的舞台,而不是把舞台当作自己的世界。走出去,接受并回国传播西方文明,是一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世界,还是扎根于华夏大地上。否则,把对西方文明的摄取变成对于西方文明的享受,就会产生出国意义的迷失感,产生出国价值的危机感。就象孟若蕴那样。开花的意义是为了结果,出国的价值在于回国。
孟若蕴在三十二岁人生危机的时候遇到我,我感激她来找我,使她有可能为她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走向的机会。否则,再次向振奋翅膀向远处飞行的她,会离她向往的神州越来越远,指不定会飞到哪个宇宙黑洞里去呢!而她身上的火柴,肯定就不够用了。
(写于2002年3月)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