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儿子给我的鈥溗刂式逃

(漫画来源:大乐儿的BLOG

儿子给我的“素质教育”

前年的一天,还在上海国际学校读9年级的大儿子徐超和几个高年级的同学去聋哑学校,为那里的孩子们表演节目。徐超刚刚学会弹吉它,虽然弹得很不怎么样,但表演欲很强。我鼓励他出去演出,但我有点担心徐超会用自己噪音很强的音乐,给那些孩子的听力造成进一步伤害。

演出回来,我问演出如何?徐超说聋哑学校的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来演出,他们弹琴唱歌,还做了好多打扫卫生之类的工作,大家都很开心。

于是我骄傲地总结道:你和你的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有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参加社区建设,其他孩子周末都是去网吧玩,但你们能够利用休息日去做爱心慈善活动,爸爸很感动!

儿子耸耸肩膀说:“哦,那些同学现在已经十一年级,正在申请美国大学,简历上需要有做义工和慈善活动的经历,所以,他们并不是有爱心,只是为了能够上个好大学罢了……”

我听了显得很尴尬:这么一件好事,本来使我感到很很神圣,很崇高,很奉献,但儿子却用他那实用主义甚至是庸俗现实主义的态度来解释它,让我感到很丢脸,使我感到很弱智!我本来还以为,国际学校那些华人子弟,来到中国读书,都成了活雷锋呢!

俺们圪塔都是小华侨,俺们疙瘩都是活雷锋!

过了几天,我在新东方演讲,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同学们哈哈大笑,但笑声之后,我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我的解读。

我说: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体系提倡什么,这个体系教育出来的人就是什么人。

如果一种高等教育体系,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上好大学,你就必须做好事、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关爱孤寡人士、做义工、做劳工(打工锻炼、挣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些东西,不仅被作为一种美德提倡,作为一个品质在鼓励,而把它作为你在入学、升级、个人价值升值上旗帜鲜明、赏罚分明的优点和分数,那么,这个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一定会以这种标准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一定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有公德、有奉献的人。

因为,人是教育的产物啊!

美德如同一切技能,需要学习和演练才能获得。而一切学习和演练,都需要有考核标准和奖励条件,才能鼓励人们去努力获得这种技能。人们经常说:在发达社会,人们做好事已经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是出于自身教养的需求。比如深夜不闯红灯,无人看见时也不乱扔垃圾,这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公民的起码生理需求。而在我儿子及其同学这里,“为了申请大学而做好事”,已经成为他们青春期人格形成时期最重要的一种追求。

把社会公德和爱心慈善作为衡量和选择学生的一个标准,是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特点之一。在这个体制下,孩子们会在入学前努力表现自己,他们会在入学后努力根据这个标准成长,他们更会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时,让上述标准成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最积极最负责最有价值的公民!

因为,在我儿子和同学们这个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哪怕是“有实用目的”的公德和爱心,不仅是美国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价值标准,也是美国社会选择人才的一种价值标准、也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标准……美国强大、繁荣、富有,同时,美国人民还是世界各国人均慈善捐赠最高的人民!

不要说比尔盖茨,也不要说洛克菲勒,以我本人在西方生活浮浅的经历而言,美加社会那些普通民众,其帮助别人的爱心之丰盈,往往使我感动。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有一句话不该说,人家感谢你为他做的事,你一般不能说:“No,不用谢,这是我的工作!”

而要说:“这是我的快乐,这是我的幸福,这是我的荣耀……”

“Thanks for your help”

“It’s my pleasure.”

“谢谢你的帮助。”

“这是我的快感!”

我故意把pleasure不翻译成快乐,而翻译成快感,是在是有目的的。快乐是一种心情,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而快感则是一种体验,更多是身体化学层面的。当help成为一种身体化学层面的体验,帮助他人,就不再是被动的、不再是被要求的、不再是不得不做的,而成为一种需求、一种本能、一种条件反射、一种后天获得的被cultivated——栽种进去的——“人”的本性!

请允许我说一个我十年前讲过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后来很少讲,所以讲出来肯定古典——古典古典,既然是古典,大家就不会说我老是那几个陈旧故事了!

这个故事是:我在加拿大读书时,碰到好几位教授,给我一种特别温柔慈祥的感觉。他们对学生的帮助绝对是无条件的,你能感到那就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愿望。从他们对你的眼神中你能够看到,帮助学生,是他(她)最大的pleasure。当时的我虽然刚刚出国,已经是过了三十的高龄,还真是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慈祥、关爱、从来没有看到过那种眼睛,里面欢快奔涌倾泻的,是真正因为自己帮助了他人而获得的巨大pleasure!我至今忘不了他们的那种目光,至今对这些教授们充满了感激,为自己不能回报他们而耿耿于怀。

我要感激并“回报”他们的,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具体而微的“帮忙”,而是那种后来帮助改变了我的人格、并且至今还反射在我自己眼中的那种因为帮助学生而获得的pleasure的光芒!

那些我帮助过我的慈爱的教授们,他们其中有些已经到人生的黄昏之年、有些已如夕阳落山,永远地安息在他们教育和帮助过的后辈对他们的感怀之中。面对他们的灵魂与笑貌,我可以毫无愧疚地说,他们传承给我的那种出自本能对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也已经成为我的本能,至今支撑我在新东方、在中国社会,为中国的教育工作做一点“贡献”……

不好意思,本文要说的是我儿子和他的同学,顺便说到了我的教授,最后却用来夸奖我自己,真恶心……

不过,帮助别人确实是我的本能,但只是我后天获得的“本能”;而夸奖自己,更是我天生的本能,是先天就有的本能。我确实常常被自己感动,为自己骄傲,为自己人格的进步、素质的提升、爱心的加强和善行的积累而歌唱!

夜来香,夜来香,我为你思量,我为你歌唱……

当一种美好行为成为本能,这种行为就成为人性和文明的一部分,就成为个人发展的一小步,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大儿子徐超现在也已经到了十一年级,即将申请大学。除了努力学习、奋力打游戏之外,他也正在辛辛苦苦做好事、做义工、帮助弱势人群、尽最大努力,以给自己加分,赢得美国加拿大最好大学的认可和录取……

不过……我突然感到这样说徐超几乎有点不妥。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令我非常惊喜的事实:徐超在9年级的那种“为了上大学而做好事”的实用主义心态,在他11年级17岁的今天,已经完全不复存在!按照他获得的教育标准行事思考,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已经是一个习惯性考虑社会问题、习惯性关心他人疾苦、习惯性遵守社会公德的优秀少年!(虽然他至今并不同情也不打算满足我老人家望子成龙的疾苦!)一种高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他身上正在迅速而鲜明地体现出来!

做义工、做社工、做慈善、献爱心……实际上是在加拿大长大、回国也只是就读了国际学校的徐超所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当年那些十一年级孩子向徐超所展示的爱心行动,如今已经成为深植于十一年级学生徐超的人格构成。这种社会、学校、同学代代传承的教育理念,塑造了西方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并在继续提升并强化他们的繁荣和文明,并影响着愿意不愿意接受他们这种影响的其他文明。

瞬间我为我自己感到脸红:我居然以老爸小人之心,去度徐超君子之腹!

我真庸俗啊!

唉……

 

话题:



0

推荐

徐小平

徐小平

905篇文章 5年前更新

1956年生于江苏泰兴,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83年至198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1996年1月回国,创建新东方咨询处,从事新东方出国咨询和人生咨询事业。2005年后淡出新东方,转做天使投资人。2011年初,成立真格基金。截至2011年末,投资了中国内地近80家初创型公司。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