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又到成都。到达成都是晚上六点半,走出机场时还是晴天,到了酒店,已经下起了细雨。城市一片湿润。
想起家乡的雨。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篇文章,说成都总是夜里下雨,而白天总是晴天,说这是成都的一大特色。
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但我分明想起了杜甫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曾经拥有过成都户口,但他和那位二十年重逢的老友这场夜宴,是发生在成都吗?
成都新东方的同事在一家饭店设席接风。这家饭店的规模,可以用浩瀚两个字来形容。我在北京好像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餐馆。主人说这在成都,还是中等规模的。不知道大规模的在哪里,有多大!?
餐馆墙上,画着一幅画,一个古代美男子,旁边站着一个伺酒的女子。我说:这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吗?同事茫然,我再仔细看,看见壁画上的题诗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读了两句,小时候书读过的那些音韵节奏,立即在我心里跳动起来,使我一下子产生了一种难言的感动: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这段文字让我感动,是它的节奏的突然变化。前四句是六字,连续四句之后,突然改为四言,变得轻灵明快。旅人问路找路的烦恼郁闷,和突然看见家门的欢乐愉悦,就在这个节奏的突然加快之中,得到畅快的表达。
我是在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读到这篇赋。当时立即熟读并喜爱上了这篇美文。我的写作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基本都得益于初中时代的自学。
同事看我对着壁画和题诗入迷,说,想读就读出来吧。我没有读。如果读了,就叫卖弄风骚,会令人厌烦的。但我对这墙壁,想起了陶渊明,唤醒我少年时期就植根在心中那些古代墨客骚人情怀,不禁心情大振,对着卓文君的后代服务小姐说:文君,快拿酒来!
文化功底越深的人——我说的不是我——心灵越丰富,因为他越能从寻常事物中产生文化联想、找到那种维系我们文化血脉千百年的人文情感。像我这样比较浅薄的人,对成都的怀古之情只能到此为止。我经常觉得自己的感觉常常难以表述,究其原因,还是读书少。这不是谦虚,这是实话。比如,中国四大名著,我真正读完的,也就西游记和水浒,而且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读过,再也没有读过第二遍。红楼梦和三国,至今读不下去,也读不完。至于西方著作,我真正读完的很少,也就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俞敏洪夸奖我说:读一本书能用一百次!诚哉斯言。
我要把敏洪的话,当作批评来对待,并保证改正——我保证,今后我要读一百本书,用一万次!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