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两家媒体对我的采访,引起了一些朋友的质疑和批评。俞敏洪就曾打电话给我,表示了非常严重的关注。
对于朋友们的批评,我完全彻底理解并接受——因为这两篇采访,虽然是我认可并积极配合的采访,但媒体发表时的标题和内容(主要是标题),却没有准确传递我的原意。我本人对发表出来的“我说的”观点也很不满。挠不到痒处很难受,但如果把挠痒变成割肉,过犹不及,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这两篇过犹不及的报道,使我感到无比郁闷的原因。
第一次是一家刊物采访我关于中国教育问题。我本来的意思是,教英语的新东方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在于中国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针有问题。语言语言,本来就是让人言语的,但为什么很多人却学成了哑巴英语,十年寒窗,却失去了语言能力?这显然是英语教育系统出了问题。正是因为正规学校的英语教育无法满足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新东方横空出世,一举改变了中国英语教育的格局……以传授英语技能为使命的新东方获得成功,确实是中国英语教育的许多不足造成的。
这样讲,大家应该觉得比较理性合理。这也确实就是我的意思。但这个意思,发表在一本我非常热爱的杂志上,就变成了“徐小平说‘新东方的成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我没有这样说。傻瓜也不会这么说。新东方是中国教育大厦里的一块石头,也许是一块大石头,但石头的成功,怎么会是大厦的失败呢?——这两者不是类比关系——苹果的成功,怎么能说是水果的失败呢?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中国教育肯定有许多许多问题,我自己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针对这些问题之结果——找我咨询学生的问题——提出的分析与建议。但理性的分析批判不是哗众取宠,更非耸人听闻。我老人家的批评锋芒无论多么锐利,也不会犯这种逻辑性常识性错误。
第二次是关于一家报纸和我谈公务员问题。我的职业咨询基本思想,是鼓励同学们到市场去,到民间去,到中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巨变很大程度来自于经济建设的进步。根据国家劳动部数据,中国每年新创造就业机会,百分之八十五来自民营经济。所以,欲解决数百万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鼓励大家到民间去,到城乡去,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肯定是一个政治上正确、经济上有益、社会上和谐、家庭里幸福的大方向!几千人考试争夺一个公务员名额的现象,肯定不正常。
大学生选择做公务员我也并不反对,我在过去几个月巡回全国的演讲中,甚至鼓励有志者这么做。我的演讲中,就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我的思想:我有一个从哈佛毕业、在国际组织打工、年薪百万的好友、为了社会理想,辞职回国进入一个穷困省份政府部门工作,追求他为国服务的社会理想。我告诉大家,如果进入政府工作,就要有象这个朋友那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才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少听过我讲座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缺失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方方面面都充斥“人口”但缺乏“人才”的年代。官场、商场、学界,何去何从,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和理想。但是,在今日之中国,当一名公务员,你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精神,必须确立抵挡来自商业经济领域种种诱惑的意识和精神。否则,如果你把进入政府工作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你就肯定没有前途,我当然强烈反对!
唉,做了一辈子人生咨询、主导制定了新东方媒体公关战略的我老人家,怎么能面对媒体说出“我强烈反对青年当公务员,没前途”、以及“新东方的成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这类愚蠢无知、狂妄疯狂的话呢?我没有这样说。但同样是理性的媒体以及媒体记者,怎么会把我没有说过的话硬栽在我的嘴里呢?——事实上他们也没有。
问题是:媒体的朋友,为了把他们想表达的观点表达得更刺激一些,把我的话剪裁一番,拿掉了前提和限定,做了适合他们枪杆子口径的子弹。这样报道我的讲话,惊人是惊人矣,但却可能要了我的老命。
面对媒体的误报,我也不想像有些无能的人那样,一遇到问题,就非常简单地把污水泼给“媒体”,而不检点自己是否也有一定的问题。我承认,在上述这两件事情中,我也有值得检讨和反省的地方——大概是:一时说得兴起,说得口滑,就把应该使用的严谨句法和逻辑丢在了脑后,而享受起了语言的快感,虽然不至于信口开河,肯定也是随兴所至——如同我和学生咨询时,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会使用一些TMD,TNND之类的词,但在电视台前,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事实上也从来没有——使用这类单词的啊!
我最恨“言多必失”之类遏制言论的成语,并天天号召学生抛弃这些陈旧的心灵枷锁,但今天这句话却成为压在我心中的一把秤砣。我倒没有告诫自己、暗示大家从此“说话要小心”的意思,但为了捍卫我在朋友学生中的温柔敦厚理性负责的形象,我还是要在这里告诉大家,我老人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报刊编我话!和在新东方曾经负责与媒体打交道好多年,和新闻界朋友有着非常美好的工作关系。不过从此我要加上一句话:凡是我的观点和建议,无论多么超前惊世,我都愿意负TNNe责,若不是我原本的意思,无论多么正确或反动,我也不想冒功领赏。作为有话语权的人,我也要确保我话语的纯洁性。
再说一遍:我对这两篇有失公允的报道(主要是那触目惊心的标题)之所以这么在意,是因为这两篇报道没有准确反映我的观点,把一个追求公允周到的徐小平,变成一个偏激分子、一个愤怒老头——连愤青都算不上!这不是我想追求的社会定位,这也不符合我心中的负责人知识分子的形象。我知道,这也不是我的读者学生朋友苹果们认识的小平同志!
话题: